【書評】財務自由的人生

Tiffany.C & Savin.T
15 min readOct 4, 2020

--

【書評】財務自由的人生 <楊應超>

《財務自由的人生》一書,作者希望透過其個人經驗,幫助讀者學習對自己最有幫助的成功做事習慣,並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賺最多的錢,儘早達到財務自由,在自己仍年輕有精力的時候,不被工作綁著,天天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由自在又健康的快樂生活。

推薦指數:9/10

Key Takeaway:
1. 為了達到自由自在,生活不受拘束的境界,財務自由絕對是首要條件。
錢多不是最終目的,但錢是個重要的工具存錢,是希望可以好好的使用自己有限的時間,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2. 存錢有兩種方法,其一是少花,其二是多賺。
過於節省的生活也沒辦法讓自己感到真正的自由,因此應該著重的是多賺而非少花。多賺錢的方式也有很多種,除了自己的就業收入外,債券、股票、保險等其他金融商品的資產配置也十分重要。
3. 養成良好習慣,更是達成FIRE的主要原因。
凡事要從行動開始(先求有再求好,正面解讀所遇到的問題)、抱持著正向吸引力法則(先設定目標,才有機會達成),並找到提供自己源源不絕動力的因子(了解自己的WHY,才有辦法長期持續)。

何謂FIRE?

所謂的FIRE,英文就是Financial independent Retire Early。白話解釋就是即使沒有工作也擁有足夠的錢,可以過著每天不用上班、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生活。

很多人說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希望可以達到自由自在,生活不受拘束的境界,財務自由絕對是首要條件。為了生活持續的賺錢,往往無法令人感到真正的自由。錢多不是最終目的,但錢是個重要的工具,讓你可以每天健康快樂、能無拘無束的生活,能擁有再幫助別人的餘裕。存錢,是希望可以好好的使用自己有限的時間,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其實很多人達到FIRE後,雖然提早退休,但還是會找事情做。但根本上的不同是,過去上班是得做老闆要做的事,FIRE後則是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且不必為了每一分金錢煩惱。

Photo by David Lezcano on Unsplash

如何達到FIRE?

存錢有兩種方法,其一是少花,其二是多賺。此本書作者會著重在多賺,因為過於節省的生活也沒辦法讓自己感到真正的自由,讓人痛苦也沒有必要。

達到FIRE首先需要了解以下幾個重點:

  1. 了解自己的自由數字(要存多少錢才夠?)
    若決定提早退休,第一個要計算的是「到底應該要存多存多少錢」。計算的方式有很多種,大家也可以上網搜尋,其中一種簡單的算法就是「4%法則」——當存款的4%可以完全cover一年所需要的開支,你就可以退休了。換句話說,若要知道自己要存到多少錢才能退休,則可把1除以4%,意即每年花費的25倍。(假設每月花5萬,每年花60萬,60*25=1500萬=你退休所需要的存款數字)
    養成做預算和記帳的習慣,可以幫助自己了解自己的金錢流向,更有助於達到FIRE。
  2. 資產配置很重要
    理財工具有很多種——股票、債券、基金、保險……等。透過資產配置分散風險,以達到財富自由。
    書中提到一種簡單的方式:用自己的年紀當作投資債券的百分比,剩餘則投入股市。(債券相對穩健,投資報酬率低但風險也低,年紀輕的時候可以著重股市,年紀大了之後則可以著重債券)。
  3. 多方的收入來源
    雞蛋不要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除了自己固有的工作外,可增加其他收入來源:國民年金/公司退休金/股票的股利/債券的利息/房租……等。

如何投資股票?

選股票可以分成主要幾種策略:A.主動選股、B.被動選股(ETF)、C.高風險投資(選擇權)。

Photo by 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A.主動選股小撇步

1. 最基本的就是看季報與年報(了解產業情況/客戶分佈/產品出貨/競爭者和市場的分析等等)

2.拜訪並多了解你要投資的公司(IR-Investor Relation投資關係部、季度法人說明會、股東大會等)

3.研究財務數字,準確估值
年報是為了了解公司的策略和大方向,以及產業情況。而財報則是讓你計算公司的估值。分析師喊買進和賣出跟公司的好壞關係不大,目的主要是建議如何賺錢。(所以如果壞公司的股價太便宜,分析師會喊買進;好公司的股價太貴,分析師會喊賣出

估值是反應未來的事,財報的舊數字只是第一步。要估算到以後的財務預測,要同時預測一家公司的新產品、價格、成本、獲利、市場需求、客戶接受度、競爭者反應以及大環境的不確定性等等。

估值通常有兩種做法:第一是比倍數(本益比PE ratio/股價營收比Price to Sales:有時候新公司沒有盈利,沒辦法算出本益比,只能看營收比/企業價值倍數EV&EBITDA:利息費用太高的公司,只比公司非利息費用和折舊的數字);第二種偏學術派=自由現金流量(Free Cash Flow)+終值(Terminal Value)=公司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

估值很重要,若有這樣的能力在市場上通常都能賺錢——買進被低估的產品後以高價賣出。

4. 設定進場和出場的策略
進場前一定要先決定好出廠價格和停損點,不要隨著市場波動上下起伏,否則會永遠無法出場。(停損點通常設在20%左右)另外,若能明確判斷公司股價落在一定區間,也可以使用交易區間(tranding range)策略,多次進出。

另外也要注意個國家的稅法,台灣的股票增值後不需繳稅(資本利得稅),但美國要。另外領取股利也是要繳稅的,因此在購買股票時要注意各國的稅法問題。

5.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聽聽別人的意見,e.g:參考外資報告。資深分析師的報告會比較有參考性,重點不是看銀行大小,因為分析師常換銀行,因此要看人。另外,還可參考分析師寫報告的語氣,若有些疑慮,則應三思。若有買進報告目標價比現價高一倍,可信度也該打折(因為分析師可能單純想紅)。

報紙的資訊也很重要,但應用於當作研究的第一步,而非盲目跟隨。然而該注意的是,通常資訊上報時新聞已成舊聞,外資進退場早已完成。想拿到第一手資訊,可以考慮訂購會員資訊(美稱:Investment Newsletter,e.g The Motley Fool)。

6.只買自己懂的公司
買不懂的股票,基本上是賭博。從生活中著手也是發現好標的的方式,多注意周圍的事物,對投資很有幫助。

B.買基金比挑個股省事:連巴菲特都幫老婆買ETF

因爲美股長期平均有每年7%-10%的報酬,且指數基金管理費又低,也不用煩心。(e.g DIA/QQQ/SPY)。若對某行業特別有興趣,也可以買這個行業的指數基金。(e.g 黃金/生技/外幣…)

C.高風險的投資:以小博大

高風險的投資,作者建議拿所有基金的5–10%出來嘗試即可。其中一種商品是選擇權(包含買權和賣權),意即給你一段時間,讓你賭股票漲或跌。許多結構性商品(structured products),即是以此來做包裝,如同2008年金融海嘯的MBS(Mortgage Backed Seurity 房貸擔保證券)、次級房貸(Subprime Loan)等等。

高風險的投資,作者比較建議使用風險投資(VC Venture Capital)或是私募基金(PE Private Equity),做法比較類似投資未上市的公司。通常VC/PE公司的費用不低(每年2%管理費),賺錢後他們會抽20%,但因回報可觀還是會有人考慮。

想達到FIRE,靠省錢是萬萬不夠的

Photo by 金 运 on Unsplash

A. 開源比節流更重要,去高薪但你沒聽過的工作

賺錢的人都是偷偷賺,低調且不希望有他人進來分食,也很少被報導。應徵工作時,薪水固然重要(前三位但不是第一位),但更重要的是好的老闆、同事、環境、工作內容和客戶這些看不到的因素。

  1. 念MBA如同給你入場券
    若能念一個全球(全美)前10–20名的MBA,會有很大的幫助。原因是,頂尖的銀行或管顧公司只會到好的商院徵才,若你不是這些學校的MBA,高薪的工作就少很多。另外這些員工或高階主管大都是同一所MBA畢業,大家自然喜歡雇用學弟妹。另外,若想要轉行,MBA也是很好的管道。最後,由於資訊不對稱,念一流的MBA能讓你獲得許多圈外人所不知道的訊息以及機會。
  2. 到管理顧問業工作2–3年
    除了薪水高之外,可以學到好的工作習慣。也因此創造了正向的競爭環境,大家一起進步 。除此之外,也可以增長見識和視野。
  3. 其他高薪的工作: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ing)/對沖基金(hedge fund)/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和創投基金(venture capital)

B.賺大錢不需要自己當老闆,但需要知道職場規則

Photo by Tyler Franta on Unsplash
  1. 薪水重要,但公司更重要
    年輕的時候,你要的是資歷,因為錢可以慢慢賺。
  2. 學歷雖重要,但只是敲門磚
  3. 你最近的表現如何?
    不管去年你幫公司做了多少事,今年全部從零開始。沒有功勞,苦勞絕對不值錢。
  4. 老闆高興最重要,做到老闆要的東西,學會向上管理
    只要你做得好,沒威脅到老闆,老闆都會很願意幫助你,因為這也是幫她自己。想要得到老闆賞識,最重要的是達到期待(manage expectations),若能建議更好的方案,則是大大加分。
  5. 建立自己的公信力(reputation)
    讓大家,尤其是老闆,覺得你是個可靠的人,任何事交到你手上就可以consider it done。假設你有好的公信力,公司若有重要的事情第一個會想到你,而你也有更多表現和曝光的機會,若有升遷,老闆也會想到你,也更容易被同業挖角。
  6. 提高你的標準
  7. Act as if (or Fake till you make it)
    如果你已經表現出下一階的程度,升官只是遲早的事情。(而非單純只是在目前的職階表現很好)
  8. 做好向下管理
    管理同事和團隊,主要靠溝通,了解彼此想法,並讓大家有機會成長,這樣才會願意留下。如果能滿足團隊對薪水以外的期待,就能打造更好的團隊。

C.職場成功必須具備的能力

  1. 要能言善道,也要察言觀色
    Public speaking的能力,不一定是演講,日常跟老闆或同事談事情,也要能簡單扼要地表達,讓人一聽就懂。另外觀察對方的反應以適度調整,讓對方同意你的觀點也非常重要。
  2. 要會寫
    重點簡短扼要即可,最好能一目瞭然
  3. 英文好,聽說讀寫都重要
  4. 先精通你的專業,再培養第二專業
    通常公司願意聘請你,主要是因為你有一個專長。但擁有更多的經驗以及能力,能應對的狀況就越多,更容易增加自己的市場價值。
  5. 用假設方法來解決問題
    做一件事時,用你最好的猜測(best guess)來當作問題的假設,然後據此搜集資料,證明假設的真偽。這樣會給自己一個努力的方向,而非亂槍打鳥東奔西跑,浪費更多時間。當然假設有可能有誤,這時應該要改變假設,把下一個最可能對的目標變成新的假設,繼續求證。
  6. 先求有,再求好
  7. 積少成多
    每天進步1%,一年後就進步了1.01的365次方,也就是37倍。
  8. 找到自己喜歡的事,自然做得好,錢也會隨之而來
    若你真的做自己喜歡的事,你自然會想把它做好。(可參考之前的書評分享《花掉的錢都會自己留回來》
  9. 不要輕言放棄,如果是簡單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做
    在職場上如果碰到難事,應該慶幸有表現的機會,因為順風球誰都會。
  10. 很多答案都在書裡
  11. 凡事要有Plan B
    花點時間讓出事後,被影響的負面效果降到最低。

達成FIRE的必備思維

如果可以養成好習慣,賺錢就會變得容易。如果賺得不夠,再怎麼努力存錢也很難達到目標。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凡事都從行動開始

  1. 沒有景氣的問題,只有爭氣的問題
    如果沒有行動,不管你看了多少書,思考多久,研究準備了多少,都是白搭。那些成功的人不一定比你聰明,卻絕對比你有行動力。
    行動的另一個目的,是因為人生很多情況無法事先預測或計畫,要做了才知道可能發生的狀況。你也許可以先計畫幾步,但你無法計畫到全盤結束。別人做一次,自己做五次,雖然失敗次數多,但成功的機會也會提高。英文有句話是”Ask for forgiviness, not premission”,意思就是先做了再講。不要害怕犯錯,只要敢行動,有錯再調整,就有更大的成功機會。
  2.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永不滿足,別懼失敗
    一個人做一件事需要動力,做越困難的事情,所需的動力越大。高手的程度通常不會差太多,最後比的往往不是生理,而是心理:看誰的動力越大,就有機會贏得勝利。(Stay hungry)
    另外,不要害怕失敗,才不會被自己設限。勇敢的愚蠢下去,一直嘗試新的東西,就有希望成功。(Stay foolish)
  3. 遇到什麼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後態度以及如何面對
    同一件事,可以正反解讀,兩邊都有理,端看自己如何看待。
    正面思考並非粉飾太平,而是想著如何行動才能對大局有幫助。找到應對的方法,把不幸的事件作為行動的動力。”Don’t get mad, get even“,生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為一個報復就是更爭氣做得更好。
    不管多麼小心,生活上總是會有各種問題。但應該要追求的並非沒有問題的人生,而是能解決更高質量問題的能力

吸引力法則和目標設定

先相信,才有機會看見。You will see it when you believe it.
設立目標時,也要同時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因為目標需要和其有一致性。(e.g:如果想賺大錢,就不可能去公家機關)

Photo by Ran Berkovich on Unsplash
  1. 吸引力法則
    簡單來說,就是心想事成。如果你天天很用心、專心地想一件事,而且是認真的想達到,而不是隨便想想,那就會發生。也許不是馬上,但這只是因為時機未到。
    要求(ask)——相信(believe)——接收(receive)。
    吸引力的第一步,就是勇敢要求。如果不去爭取,就很難獲得。
  2. 有計劃的設定目標:你的信念、價值觀和信仰是什麼?
    如果沒有目標,人生很容易流於瞎忙。了解自己的目標後,做事就更有方向,不會浪費時間在一些無謂的事情上。
    目標有長有短,可以分成三種:
    a.當天的短期目標(to do list):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先做,不要先做別人的事。
    b.中期目標:月/季/年(通常不超過10年):定期回顧審查,看看自己的效果以及是否需要修改行動方向,甚至修改目標。(e.g 5年後月薪10萬,思考如何達成?現在的職涯規劃是否能滿足?是否需要轉換跑道?)
    c.長期目標:類似夢想清單,不要為自己設限,什麼都有可能。短期和中期目標可以實際,但夢想清單要做大一點,重點是自己真心想要,讓自己有熱情,想到就激動
  3. 做事要有熱情:精力管理比時間管理重要
    時間管理告訴我們事情要從對自己重要的開始著手,並把高價值的先完成。精力管理則讓時間管理可以變得更有效:了解自己在什麼時候效率最高,把時間花在刀口上,讓自己永遠在最好的情況。(e.g 不要用精神好的時候看電視)

找到持續的動力,做最好的自己

理由才是驅使你長期行動的關鍵。

Photo by Drew Beamer on Unsplash
  1. 找到你的WHY:設立目標後,要先有理由
    A. 執行效率法則:OPA(Outcome目標-purpose理由-action行動):目標設定完成後,要先找出理由,再去行動。如果沒有足夠的理由,短期內也許可用意志力強迫自己,但長期來說無法持久。有時候,負面的理由會給自己更強大的WHY。(e.g FIRE後可以不用再看到討厭的老闆或同事)
    B. 問題問對了,好的答案就會出現:
    天天問自己為什麼賺不到錢或為什麼低薪,雖然可以想到很多理由,但於事無補。相反的,改問自己如何賺大錢,或者如何找到更好的工作,這樣的答案會對自己更有幫助。
  2. 做事積極主動:目標導向,排出先後順序,用最高標準檢視
    A. Being Proactive 做事積極負責
    把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來做,take ownership。(意即:不管成功或失敗,你都須負責)
    B.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結果論:做事要有目標,以終為始倒推。
    C. Put First Thing First:了解事情的輕重緩急,先做有價值的事。
    最容易忽視的是右下角的第四區,因為它不那麼急迫。但因為她很重要,極有可能是可以讓你薪水翻倍的事情。仔細想想,找出在第四區你該做但還沒做的事情。

3. 讓自己更好不是自私:先做最好的自己,才有能力幫助別人
當自己有餘裕,才會有更多能力幫助他人

最後,有興趣的人可以點此購買 】。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