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

【書評】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Charles T. Munger>

查理・蒙格,是巴菲特的合夥人。雖然不常在媒體前曝光,但卻有著超翻的智慧,而《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一書,則能讓我們從旁了解蒙格的信仰的人生價值,藉此反思自己無論是在投資或是一般生活上的應用。書中從蒙格的生平說起,並探討何謂「蒙格主義」。接著,透過蒙格11次不同演講,讓讀者能更深刻的了解蒙格信仰的普世價值。

推薦指數:7.5/10

Key Takeaway:
1. 人必須擁有多種思維模型,
且他們需要來自不同領域,因為一個小小的院系不可能含括人世間全部的智慧。不要理會學科既有的界線,應該要掌握各個學科的主要理論模型。專業人士需要更多跨領域的技能。
2.
能力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但要擴大那個能力圈是非常困難的。你必須弄清楚自己有什麼本領。如果要玩那些別人玩得很好,自己卻一竅不通的遊戲,那麼,你注定一敗塗地。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只在能力圈裡競爭。
3.只有掌握最基礎的知識和原理,才能夠用最根本的方式來解釋問題。而且永遠要承認,你所用的基礎知識來自哪個領域。

蒙格主義

了解蒙格主義的基本輪廓,並介紹蒙格在投資時運用的思維過程及投資重點原則。

Photo by Jr Korpa on Unsplash

多元思維模型

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要全部都用上,不是只有幾種。

蒙格不會只針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評估後,就決定投資。他會對他想投資的公司內部經營狀況,及其所處的整體「生態系統」(eco-system)做全面的投資——他稱之為「多元思維模型」。這是一個搜集和處理資訊、並依照資訊行動的框架,且模型完美柔和來自各個傳統領域的分析工具、方法和公式,這些領域包含歷史、心理、數學、工程、生物、物理、化學、統計、經濟學等。

蒙格通常會先注意應該避免什麼——意即先弄清楚「別做什麼事」,然後才會考慮接下來要「採取的行動」(逆向思考)。「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放,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裡。」這是蒙格最喜歡的妙語之一。「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許多難題只有在逆向思考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好的解決。

能力圈理論

蒙格小心翼翼地畫出自己的「能力圈」,把投資領域侷限在「簡單而且可理解的備選項目之內」:「關於投資,我們有三個選項:可以投資/不能投資/太難理解。」為了確定「可體投資」的潛在項目,蒙格先選定一個容易理解、有發展空間、能在任何市場環境下生存的主流行業。(高科技、製藥:太難理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但要擴大那個能力圈是非常困難的。你必須弄清楚自己有什麼本領。如果要玩那些別人玩得很好,自己卻一竅不通的遊戲,那麼,你注定一敗塗地。要認清自己的優勢,只在能力圈裡競爭。

蒙格的投資原則:
股價合理的卓越企業,勝過股價便宜的平庸企業。
當蒙格發現適合的股票後,還必須在「正確的時間買進」。這樣的過程需要很強的自制力,而且會造成長時間沒有明顯的「行動」。然而這正是蒙格和巴菲特的信仰,他們花在學習和思考上的時間,遠比花在行動上的時間更多。

投資原則檢查清單

聰明的飛行員即使才華再過了,經驗再豐富,也絕不會使用檢查清單。

  1. 風險
    所有投資評估應該從風險評估(尤其是商譽風響)開始
    估算適當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指現有銷售量超過平損銷售量的差額。差距越大,則發生虧損的可能性越小,企業經營越安全。
    *永遠記住通膨和利率的風險
  2. 獨立
    唯有在童話中,國王才會被告知自己沒穿衣服
    *你的對錯,不取決於別人同意或反對——唯一重要的是你的分析和判斷是否正確。
    *隨波逐流只會讓你往均值靠近
  3. 準備
    唯一的獲勝方法是工作、工作、工作,並希望擁有一點洞見。
    *透過廣泛閱讀終生學習。培養好奇心,努力使自己每天更聰明一點點
    *熟練掌握各大學科的思維模型
    如果想變得聰明,你必須一直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4. 謙虛
    承認自己的無知,是智慧的開端
    *只在自己明確界定的能力圈內行事
    *辨識和查核否定性證據
    *抗拒追求「虛偽的精確」和「錯誤的確定」的慾望
  5. 嚴格分析
    運用科學方法和有效的檢查清單,能把錯誤和疏忽減到最少
    *區分價值/價格、進展/行動、財富/規模的不同
    *記住淺顯的,勝於掌握深奧的
    *要往前想也要往後想,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6. 配置
    正確配置資金是投資人最重要的工作
    *記住,最佳用途總是從欠佳用途比較出來的(機會成本)
    *當時機對你有利時,要狠狠下注
    *別愛上投資項目
  7. 耐心
    克制天生好動的傾象
    *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不到必要時,別打斷
    *避免多餘的交易稅和摩擦成本,永遠別為了行動而行動
  8. 決心
    當合適的時機出現,要果斷採取行動
    *別人貪婪時恐懼,別人恐懼時貪婪
  9. 改變
    適應變化並接受不可避免的複雜性
    *不斷挑戰和主動的修正「最愛的觀念」
  10. 專注
    別把事情搞砸,記住你原來要做的事
    *不要見樹不見林

蒙格很關注「買什麼」,而極少談到「何時賣」。他的投資哲學如下:

我們傾向把大量金錢投放在不用額外在做決策的地方。如果你因為一樣東西的價值被低估而購買了,那麼當它漲到你預期的水準時,就必須考慮賣掉。

蒙格11講

此書節錄了蒙格的11次演講內容,以下我會挑選出我覺得有趣的撰寫。

Photo by Reimond de Zuñiga on Unsplash

普世智慧的投資應用

如果你只是記得一些孤立的事實,而試圖把他們硬湊起來,將無法真正理解任何東西。如果這些事實不在一個理論框架中相互聯繫,就無法派上用場。

你必須在腦中擁有一些思維模型,靠這些模型組成的框架來整理間接和直接的經驗。然而,你不能只有一兩個思維模型。如果只有一、兩種,你有很大的機會會去扭曲現實,直到現時符合你的思維模型。因此,你必須擁有多種思維模型,且他們需要來自不同領域,因為一個小小的院系不可能含括人世間全部的智慧。不要理會學科既有的界線,應該要掌握各個學科的主要理論模型。

你需要了解的思維模型:
1. 數學:基礎概率數學
2.會計學:你必須對會計學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明白他的侷限。
3.應科學/工程學:品質管理/臨界點(breakpoints)/臨界質量
4.統計學:至少能理解基本模型(e.g:鐘形曲線)
5.心理學:使用認知工具的人需要了解其侷限。心理學最有用、最具實踐價值的部分很重要。心理學的基礎部分:誤判心理學(第11講)
6.雙軌分析:理性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利益?其次,當大腦處於潛意識狀態時,有哪些潛意識因素,會使大腦自動形成看似有用但往往失靈的結論?

投資偉大的企業

如果發現一次訂錯價格的賭注,而且非常有把握會贏,就應該狠狠下注。所以我們的投資沒那麼分散。好好把握少數幾個看準的機會,比假裝什麼都懂好得多。

長遠來看,股票的報酬率很難比該上市企業的營運獲利率高出很多。如果某家企業四十年來的資本報酬率是6%,你持有他的股票40年,那麼你的報酬率不會跟6%有太大差別——即使你最早購買時,該股票的價格比帳面價值低很多。相反的,如果有一家企業在過去二、三十年間的資本報酬率是18%,即使你當時花了很高的價錢去買他的股票,你最終得到的回報也會非常可觀。

竅門在於買進那些優質企業,因為那就等於你買到了那間公司的成長動能,所帶來的規模優勢。

關於實用思維的實務思考

1.)簡化問題的最佳方法:先解決那些答案顯而易見的大問題
2.)了解數學。
3.)從反面思考問題。
4.)最好、最實用的智慧,往往來自基礎的學術知識

人類誤判心理學

Photo by Markus Winkler on Unsplash
  1. 獎勵和懲罰超級反應傾向(Reward & Punishment Superresponse Tendency)
    「如果你想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當你該考慮動用激勵機制時,不必考慮其他事情。(e.g: Fedex獎勵員工提早送貨完即可下班)
    然而激勵機制的超級威力有可能帶來「激勵機制引起的偏見」。某些受過教育而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激勵蔣志的驅動下,有可能有意無意做出不道德行為,以便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懲罰也強烈影響行為認知,儘管彈性沒有獎勵那麼好。(e.g:操縱物價從罰款改成入獄服刑)
  2. 喜歡/熱愛傾向(Liking/Loving Tendency)
    因為喜歡/熱愛導致:1)忽略熱愛對象的缺點,對其百依百順 2)偏愛能夠讓自己聯想起熱愛對象的人、物和行為 3)為了愛而扭曲事實。
  3. 討厭/憎恨傾向(Disliking/Hating Tendency)
    因為討厭/憎恨導致:1)忽略討厭對象的優點 2)討厭能夠讓自己聯想起討厭對象的人、物和行為 3)為了仇恨而扭曲事實。
  4. 避免懷疑傾向(Doubt-Avoidance Tendency)
    人類的大腦天生有一種傾向,會盡快做出決定以便消除懷疑。
  5. 避免不一致傾向(Inconsistency-Avoidance Tendency)
    為了節省運算空間,人類的大腦不願作出改變。
    *為了防止陪審團以及法官犯「第一結論偏見」,需要先聽辨方意見。
    避免不一致傾向可導致一個人只要假裝擁有某種身份、習慣或結論,他自己通常就會信以為真。
  6. 好奇傾向(Curiosity Tendency)
    好奇心能幫助人避免各種心理傾向所造成的不良後果。
  7. 康德式公平傾向(Kantian Fairness Tendency)
    以「絕對命令」,要求人遵守某些行為方式。如果所有人都遵守這些方式,就能保證社會制度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好的。
  8. 羨慕/妒忌傾向(Envy/Jealousy Tendency)
  9. 回饋傾向(Reciprocation Tendency)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傾象。(無論是正向或負向的行為)
    e.g:業務請你喝咖啡,目的是希望你買車。/小讓步可能導致大讓步:先請別你幫你個小忙,就更有機會讓他幫一個大忙。
  10. 簡單聯想誤導傾向(Influence-from-Mere-Association Tendency)
    由於過去經驗而有直接的連結。e.g:價格最高的,品質最好。
    若要避免以前的成功帶來的簡單聯想誤導,破解對策是:1)謹慎檢視每次的成功,找出偶然因素,以避免這些因素誤導,進而誇大成功率 2)看看新行動計畫中,有哪些以往成功經驗中沒有出現的風險。
    負面聯想誤導傾向:討厭帶來壞消息的人,導致公司出問題沒人敢報告。
    *有意識地養成歡迎壞消息的習慣,很重要。
  11. 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Simple, Pain-Avoiding Psychological Denial)
  12. 自視過高傾向(Excessive Self-Regard Tendency)
    在心理學上稱為「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人作出決定後,就會覺得自己的決定很好,甚至比做決定之前還要好。自視甚高的人往往會偏愛和自己相似的人:某明星大學社團。
  13. 過度樂觀傾向(Overoptimism Tendency)
    一個人想要什麼,就會相信什麼:人在失意時會表現出簡單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認傾向;但他成功時,則會過度樂觀。e.g:買彩券
  14. 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Deprvial-Superreaction Tendency)
    人常會小題大作,對眼前的損失斤斤計較而忘了真正重要的事。e.g:富翁對於錢包內少了300元斤斤計較/勞資糾紛
  15. 社會認同傾向(Social-Proof Tendency)
    若依照別人的思考和行動方式,自動地去思考和行動,就能簡化很複雜的行為。e.g:大家都在玩pokemon,我也跟著玩。
  16. 對照誤導傾向(Contrast-Misreaction Tendency)
    e.g:房地產公司先帶你看兩間貴又不好的房子,接著再給你看一間正常價格普通貴的房子,導致你會覺得最後一間格外的好。
  17. 壓力影響傾向(Stress-Influence Tendency)
    壓力會使社會認同傾向變得更強大。輕度壓力能稍微改善人的表現,急性壓力會使人發生思想功能障礙。
  18. 易取得性誤導傾向(Availability-Misweighing Tendency)
    大腦傾向於滿足容易到手的東西,不容易記住或不認識的東西則容易被遺忘。對容易得到的東西,大腦會高估其重要性。
    要避免這樣的狀況,可以使用檢查清單,或是特別重視反面證據,尤其是不能被量化的因素。
    這種傾向的一個後果就是,鮮明的證據因為容易被記住,而更容易被認知。因此在實驗中應該刻意低估期重要性,多重視不那麼鮮明的證據。然而,因為及其鮮明的印象對大腦的特殊影響力,可被積極應用於:1)說服其他人達成正確結論 2)把鮮明的形象一一作連結,作為強化記憶的工具。
  19. 不用就忘傾向(Use-if-or-lost-it Tendency)
  20. 毒品誤導傾向(Drug-misinfluence Tendency)
  21. 衰老誤導傾向(Senescence-Misinfluence Tendency)
    老了,還是可以學東西的。
  22. 權威誤導傾向(Authority-Misinfluence Tendency)
    大多數人生下來就跟隨領袖,有時候腦袋就成了糨糊。e.g:老闆叫會計作假帳,會計照做。
  23. 廢話傾向(Twaddle Tendency)
  24. 師出有名傾向(Reason-Respecting Tendency)
    只要有原因,就更容易被接受,即使那個原因毫無意義或不正確。e.g:有人插隊印表機,說「因為我要影印這份資料。」
    人類的大腦,需要有理由才能更理解事情。把現實至於合理的理論架構中,才能成為有效地思考者。
  25. 魯拉帕路薩傾向(Lollapalooza Tendency)——數種心領傾向共同作用造成

若對此本書有興趣的話,可以<點此購買>。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