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系統思考
【書評】系統思考<Donella H. Meadows>
系統思考是這個世代的重要能力。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中,若具備系統思考的智慧,就可以更了解所在的企業或組織是如何與其相關的商業生態系統相互關聯、和諧發展的運作機制。
推薦指數:9/10
Key Takeaway:
1.管理者所遇到的問題通常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動態變化的,尤其是在由一系列複雜系統構成的動態情境之中(系統)。
2. 系統=要素+連接+功能/目標
3.最重要的兩個反饋系統:增強迴路/調節迴路。
管理者所遇到的問題通常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動態變化的,尤其是在由一系列複雜系統構成的動態情境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者不能只是解決問題,而應善於管理混亂的局勢。 — — 拉塞爾・阿克夫
何謂系統
系統不僅是一些事物的簡單集合,而是一個由一組相互連接的要素構成的、能夠時間某個目標的整體。因此系統包含三種構成要件:要素、連接、功能或目標(e.g:一支足球隊。要素:球員、教練、場地、足球。連接:遊戲規則、教練指導、球員技能…。目標:贏球、娛樂、健身)。沒有任何內在連接功能的隨機組合體就不是一個系統(e.g一堆砂池)因此,對系統來說,若隨意更換其中的要素,系統就會受到改變。(e.g:開除球員)
幾乎每個系統都有一個重要的目標:確保自我永存。系統的目標不一定符合人們的初衷,或系統中某個體的意願。在很多情況下,系統中各要素的目標不一致的,最後,系統呈現出來的結果很有可能事與願違。由於系統鑲嵌著系統,所以目標中還會有其他目標。(e.g:一所大學的目標:創造+保護知識,並將知識代代相傳;學生目標:取得好分數;教授目標:保住飯碗;管理人員目標:預算平衡->個體目標可能與總目標衝突:學生為了好成績作弊,教授忽視教學只顧著發表論文,管理者解僱優秀員工以實現預算平衡)
一個成功的系統,應該能夠實現個體目標和系統總目標一致。
存量與流量
存量:任何時間都能觀察、感知、技術和測量的系統要素。
流量:一段時間內改變的狀況。
存量的變化需要時間,因為改變他的流量運作需要時間。(浴缸的水無法瞬間漏完,即使調高出水量)因為存量的變化一般比較緩慢,他們可能表現為延遲、欠貨、緩存…等。存量,尤其比較大的存量,在應對變化時只能藉由逐步地增加或釋放來實現,即使對於突然的變化也是如此。(e.g:人口成長/停止成長,不是一朝一夕)
在系統中,由於存量變化緩慢而產生的時間滯後可能會導致一些問題,與此同時,他們也是系統穩定性的根源所在。存量變化緩慢所產生的時間延遲,讓人們具備一定的餘地調整、嘗試一些做法,並根據反饋來修訂那些不奏效的政策。
反饋系統
當一個存量變化影響到其相關的流入量或流出量時,就形成反饋迴路。一個反饋迴路是一條閉合的因果關係鏈,從某一個存量出發,並根據存量當時的狀況,經過一系列決策、規則、物理法則或者行動,影響到與存量相關的流量,繼而又反過來改變存量。
由反饋迴路所傳遞的資訊只能影響未來的行為,不能立即改變系統當前的行為,因為需要時間反饋到系統中 — — 在行為與結果回應之間經常會有時間延遲。
調節迴路(balancing feedback loop):是一種逐漸趨於穩定或特定目標、調節性的反饋迴路,也被稱為「負反饋迴路」,因為他能消除或平衡施加給系統的變化力量。(e.g:咖啡溫度逐漸接近室內溫度)
增加迴路(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是一種不斷放大或強化的反饋迴路,也被稱為「正反饋迴路」,因為他會強化既有的變化方向。他們既可能是良性迴圈,也可能是惡性循環。(e.g:物價升高,要讓人們維持生活水準就必須提高工資;工資越高,產品價格越高,企業才能獲利。)
單存量系統
一個存量,兩個相互制衡的調節迴路系統:溫度調節器
一個存量,一個增強迴路及一個調節迴路系統:人口和工業經濟
(人口&出生人數:增強迴路/人口&死亡人數:調節迴路)
含有時間延遲的系統:庫存
雙存量系統
一個可再生性存量受到另一個不可再生性存量約束的系統(石油經濟)
有兩個可再生性存量的系統(漁業經濟)
系統特徵
適應力:系統在多變的環境中保持自身存在和運作的能力。系統之所以有適應力,是因為系統內部結構存在很多相互影響的反饋迴路,因為這些迴路相互支撐,即使系統在遭受巨大擾動時,也可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使系統恢復至原有狀態。
自組織:系統具有學習、多元化、複雜化和進化的能力。系統所具備的這種使自身結構更為複雜化的能力,被稱為「自組織」(self-organization)。自組織特性會產生出一直性和不可預測性:系統有可能演變成全新的結構,發展出全新的行為模式。
層次性:一個大的系統中包含很多子系統(e.g:細胞和器官),一些子系統又可以分解成更多、更小的子系統。系統和子系統的這種包含和生成關係,就是層次性(hierarchy)。如果層級中每個層次內部和層次之間的資訊連接設計合理,反饋延遲就會大大減少,沒有哪個層次會產生資訊超載,因此系統運作效率和適應力就得以提高。
系統的六大障礙
- 別被表象迷惑
事件只是一個更為巨大的複雜系統中為人可見的一小部分,但往往不是最主要的。當遇到一個問題時,善於進行系統思考的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尋找資料,了解系統的歷史情況以及行為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圖。 - 在非線性的世界裡,不要用線性的思考模式
在系統中,如果兩個要素之間的關係是線性的,就可用一條直線表述,他們之間有固定比例。非線性關係是因與果之間不存在固定的比例關係,兩者的關係只能用曲線或不規則的線來表示。(e.g:高速公路塞車,從零到一定限度時,汽車駕駛速度會受到輕微影響。但超過限度後,就會顯著降低,甚至變成零) - 恰當地劃定邊界
所謂邊界,只是人為的區分,是人們出於觀察、思考、理解、表達、交流等方面的需要,而在心理上設定的或社會上一般公認的虛擬邊界。系統最大的複雜性也確實出現於邊界上。如果我們試著理解某件事,就必須將其簡化,這就意味著設定邊界。但認識和把握系統邊界其實是一個很難的課題,因為在系統中,並不存在一個明確、清晰劃定的邊界,而是要我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實際情況劃定。邊界劃定不當,可能會帶來問題。 - 看清各種限制因素
對於系統來說,最重要的一項輸入是限制或約束力最大的那個因素。(e.g:公司僱用更多銷售人員,訂單會增加,但會超出工廠產能,導致交貨延遲,顧客流失)當解除一種因素的制約,成長就開始啟動。從根本上來講,關鍵不是追求持續成長,而是選擇在哪些因素的限制之下維持生存。(若某城市生活環境明顯優於其他城市,人們就會不斷湧進,直到超過該城市負荷而生活水準降低) - 無所不在的時間延遲
改變延遲的長短可以徹底改變系統的行為,同時,延遲也常常成為敏感的政策槓桿點。若系統中的一個決策點對某一些資訊存在反饋延遲,使反饋延遲更長或更短,決策就可能偏離目標,導致人們未達到目標而採取更多或更少的行動。若採取行動太快,可能因過度反應而放大短期波動,產生不必要的震盪。 - 有限理性
人們會基於其掌握的資訊制定理定的決策,但由於人們掌握的資訊通常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尤其是對於系統中相隔較遠或不熟悉的部分,由此導致他們的決策往往並非整體最優。要想改變行為,首先要跳出你所在系統中固有的位置,拋棄當時觀察到的有限資訊,力求看到系統整體的狀況。
系統八大陷阱與對策
- 政策阻力(policy resistance)
陷阱:當系統中多個參與者有不同目標,從而將系統存量往不同方向拉時,結果就是政策阻力。
對策:放棄壓制或實現單方面的目標,化阻力為動力,將所有參與者召集起來,用先前用於維持政策剛性的精力,尋找如何實踐所有人的目標,實現「皆大歡喜」,或重新定義一個更大的、更重要的總體目標,大家願意齊心協力實現它。 - 公共資源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陷阱:當存在一種公共資源時,每個使用者都可以從這種資源的使用中直接獲利,用得越多,收益越大,但過度使用的成本卻須由所有人負擔。
對策:對使用者進行教育和勸戒,讓他們理解濫用資源的後果。同時,也可以恢復或增強資源的狀況及其使用之間的若反饋連結,有兩種做法:1.)資源私有化,讓每個使用者都可以直接感受到對自己的那一份資源濫用的後果。2.)對那些無法分割和私有化的資源,對使用者進行監管。 - 目標侵蝕(drift to low performance)
陷阱:績效標準受過去績效的影響,尤其是當人們對過去的績效評價篇負面,也就是過於關注壞消息時,將啟動惡性循環,使得目標和系統的績效水準不斷滑落。
對策:保持絕對的績效標準。更好的狀況是,將績效標準設定為過去的最佳水準,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目標,並以此激勵自己,追求更高的績效。系統結構沒有變化,但由於轉方向不同,便能成為一個良性迴圈,做的越來越好。 - 競爭升級(escalation)
陷阱:當系統中一個存量的狀態是取決於另一個存量的狀態,並試圖超過對方時,就構成一個增強迴路,使得系統陷入對抗升級的陷阱,表現為軍備競賽、財富攀比、口水仗等等。由於對抗升級以指數形勢變化,他能以非常令人驚異的速度導致競爭激化。如果什麼也不做,此一回圈也不可能一直發展下去,最後的結果將是一方被擊倒或兩敗俱傷。
對策:避免陷入這一結構中。如果已經深陷,一方可以選擇單方讓步,從而切斷增強迴路;或者雙方進行協商,引入一些調節迴路,對競爭進行一些限制。 - 富者越富(success to the successful)
陷阱:若在系統中,競爭中的贏家會持續強化其近一步獲勝的手段,這就形成一個增強迴路。如果此迴路不受限制的運轉下去,贏家最後會通知,輸家則被消滅。
對策:多元化,即允許在競爭中落敗的一方可以退出,開啟另外一場新的賽局。反壟斷法,即嚴格限制贏家所佔有的最大占比;修正競賽規則,限制最強的一些參與者的優勢,或對處於劣勢的參與者給予一些特別關照,增強他們的競爭力(e.g:施捨餽贈、稅賦調節);對獲勝者給予多樣化的獎勵,避免他們在下一輪競爭中爭奪同一有限的資源,或產生偏差。 - 轉嫁負擔(shifting the burden to the intervenor)
陷阱:若採用的解決方案無助解決潛在的問題,只是緩解(或掩飾)問題症狀時,就會產生轉嫁負擔、依賴性和上癮的狀況。不管是麻痺個人感官的物質、把潛在麻煩隱藏的政策,人們選擇的干預行動都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若選擇並實施的干預措施,導致系統原本的自我調適能力萎縮或受到侵蝕,就會引發一個破壞性大增強迴路。系統自我調適能力越差,就需要越多的干預措施;而這會使得系統的自我調適變得更差,不得不更多依賴外部干預者。
對策:提前預防,防止落入陷阱。一定要意識到,只緩解症狀或掩飾信號的政策作法,都不能解決問題。將關注點從短期的救濟轉移到長期的結構性重建。 - 規避規則(rule beating)
陷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任何規則都可能有漏洞或例外,因此會存在規避規則的行為。雖然一些行為在表面上遵守或未違背規則,但實質上卻不符合規則的本意,甚至扭曲系統。
對策:設計或重新設計規則,從規避規則的行為中獲得創造性反饋,使其發揮積極的作用,實現規則的本來目的。 - 目標錯位(seeking the wrong goal)
陷阱:系統行為對於反饋迴路的目標特別敏感。如果目標定義不準確或不完整,即使系統忠實的執行所有運作規則,其產出的結果卻不一定是人們真正想要的。
對策:恰當地設定目標及指標,以反映系統的真正福利。不要將努力與結果混淆,否則系統將只產出特定的努力,而不是期望結果。
若對此書有興趣,可以<點此購買>。